18元钟薛高成本仅132元,富人,从消
7月12日,职业打假人王海发布视频称据检测,一根18元的钟薛高实际成本为1.32元。实验室根据钟薛高对外公布的雪糕成分,进行了逆向制作,制作成品与钟薛高相同,也是高温不融化。其中售价18元一根的丝绒可可雪糕,成本仅1.32元。视频中还公布了雪糕制作的原料与所有制作成本。7月初“钟薛高”因高价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钟薛高账号曾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雪糕的成本过高才导致价格高昂,公司研发所提倡的是先做好产品再谈成本。
这件事反向也是抬升钟薛高逼格的一种措施,因为对消费品来讲,普通消费品需要精确计算成本,走性价比。但对奢侈品来讲,这个逻辑是反过来的:奢侈品的入场券就是将这个成本低廉的玩意给卖上天价。就这事一出,先不管它结果如何,逼格上去了。现在我看留学圈开始报复性消费钟薛高,因为对他们来讲,穷人的刺痛恰恰是他们炫耀的资本。他们从消费钟薛高里得到了双倍的快乐。
一个是雪糕的,一个是刺痛穷人的。而且还有一件是什么吧。就像大家能接受成本不过几十的奢侈品包卖出几百万一样,也需要接受这个1元雪糕卖到这么高的价格……虽然说钟薛高放的位置很不奢侈品,但在这次过后,它已经具备了奢侈品的重要特征了。虽然它这样做确实蛮操蛋的……
换句话说,钟薛高定价再高,只要有人买那就是合理的。进一步推论,钟薛高定价再高,只要没人买,那这个价格就是不合理的,钟薛高就会坐不住,一直没人买,就可能破产。只要官方不认定钟薛高存在质量问题或者消费欺诈的问题,钟薛高定多少价都是他的自由,但买不买也是我们的自由。钟薛高本人也吃过,从口味上来说并没吃出什么特别的,本人也认为这个品质对不起他的价格,所以今后不会再买。但是如果它一直有市场,一直有人买,那我们也没必要纠结他值多少钱,一个雪糕而已,吃不吃都没啥大不了的。
讨论成本没有什么意义,农民的农产品采购价都低,到了消费者手里价格高很多倍,中间商需要赚钱。甚至大头都让中间商拿走了。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卖6元一根的玉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我自己公司的醒酒糖产品,出厂成本12块多,我给经销商定价18,我自己的利润一盒5块多,但是还要涵盖了人员工资、办公室支出等费用,还要计算一次性投产四五十万的资金成本,细算下来利润没多少,全靠大规模批发走量赚钱。第三代产品要贴大牌,你知道贴牌厂商要的抽点是多少吗?
25%,你敢想象吗~,定制完了,不管你后续是卖光了还是烂手里了,货物出厂前人家就要提前收走。经销商市场零售价,外包装写了建议零售价元,但是运作过程中一般做到88一盒,18进货价到88零售价之间有70的利润,为什么定这么高?我可以定20元一盒,但是经销商卖一盒只赚2块钱的话,压根就不可能有人会跟我合作,只能放大中间商的利润,甚至他们的利润要远高于我的利润,才有人合作。
如果没有人跟我合作,项目直接死了,货烂手里了,活下去才是根本。整条线路上所有人都要赚钱,从生产厂家--贴牌厂家--我们公司--各地市总经销商--各地市的区县二级经销商,最终多次调整才会产生一个最终的市场接受定价。高利润的前提下,总经销商才会有兴趣投入相应的渠道费用或人员推广费用,来赚这个钱。而且优秀的经销商都不傻,如果这个产品很好卖,是个人都会计算上述的投产成本,算算一次性投产四五十万另起炉灶合适,还是几万块小成本继续批发这个品牌合适。经销商最后干成同行的比比皆是。
与其盯着钟薛高的出厂成本价,不如看下他给经销商的价格,看下大头是钟雪糕拿走了,还是中间商拿走了。我说这些不是给他洗白,因为打倒了钟薛高,还会有李薛高和王薛高,毕竟对有些人来说,装逼是刚需。只要有这个需求的存在,就一定有对应的市场产品。虽然有人说,产品好自然口口相传,销量就好,但是你要知道,就算是块金子,随便扔一个破抹布上去,照样一辈子也出不了头。
我们从企业品牌操盘手的角度来看,钟薛高可能做错了什么?钟薛高一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新国货品牌。凭借线上营销、博主测评,与文化品牌联名活动等,塑造了一个高端国货雪糕的形象。其高价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这个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尽管一直有声音质疑其价格太高,但钟薛高仍然获得了很高的品牌溢价。很多年轻人,依然会愿意在吃了一支钟薛高后在社交平台晒一晒。
而一个年仅五岁的品牌,其品牌形象仍在建设初期,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品牌作为企业战略,应该贯彻到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尤其对于一个新晋品牌。品牌塑造不只是线上传播、线下公关活动、公司视觉系统等等这些工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甚至包括企业招聘活动等,都应该是品牌形象塑造的考虑范畴。其中,渠道建设更是与品牌定位密切相关。钟薛高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或许就是其线下渠道,与自己原来的品牌形象严重背离。
钟薛高被送到了小便利店中杂乱的冰柜中,与各种价位的雪糕混杂在一起,随时给消费者来一个措手不及,以致最终成为了“雪糕刺客”的代名词。结果,钟薛高留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就只剩下了高价。对比哈根达斯,比钟薛高更高价的冰淇淋,其渠道一直与平价雪糕做了严格的区分,也一直维持了非常高的品牌溢价。有消息称,钟薛高已经在推线下独立冰柜。但似乎动作稍慢了。因为已经受损的品牌形象要修复往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
为什么挨骂的总是钟薛高?在其他企业那里,花钱也不一定能上热搜,但在钟薛高这里,上热搜是家常便饭。不久前,“雪糕刺客”和“雪糕护卫”的对阵中,钟薛高已经被带上过热搜。而上一次钟薛高遭到全网猛批,还是去年夏天的事情。年6月,据中消协在当月发布的一份“”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监测期内,中消协共收集到了与钟薛高雪糕相关的负面信息共条。
具体来看,钟薛高相关负面舆情集中出现在年6月15日至6月19日,并在年6月17日达到峰值。钟薛高这波铺天盖地的负面舆情与其创始人林盛当时的一段采访有关——“钟薛高的毛利和传统冷饮企业毛利相比,其实略高。最贵的一支卖过66元,产品成本差不多40块钱,它就那个价格,你爱要不要。”这番话很快惹了众怒,“钟薛高最贵的一支卖66元”的话题也在年6月15日这天迅速冲上了微博热一,被网友们指责其态度过于“高高在上”。
尽管钟薛高后来对外回应称,这段话是被“恶意剪辑了”,“爱要不要”并不是回应钟薛高雪糕价格贵的问题,而是在谈雪糕原料价格太贵时的一句随口吐槽。但舆论还是发酵了,本轮钟薛高不化事件这段历史又被扒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钟薛高之前,不是没有高价雪糕,典型如哈根达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内雪糕冰淇淋界天花板般的存在。但哈根达斯从来没有被叫过“雪糕刺客”,大多数人对它也没有太大怨念。
对此,有人分析说,原因很简单,哈根达斯一向有自己的旗舰店和专门的冰柜,不会像“雪糕刺客”一样,日常和一些普通雪糕混迹在便利店、小卖部的同一个冰柜里,还不标价格标签,容易让消费者陷入“直到付款才发现自己以为几块钱的雪糕却要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窘境。钟薛高被认定为“雪糕刺客”的代表,与这家网红品牌在网上占领用户心智后,从年起大力拓展线下渠道不无关系。
据了解,钟薛高目前已经在线下铺设了40万个终端,但还没有像蒙牛、伊利那样获得属于自己的冷饮专柜,只能和其他品牌雪糕混在一起售卖,由于线下店不标价,很多第一次拿钟薛高的消费者,最终却被十几元的价格刺痛了,成为这次批评钟薛高的主力。雪糕不化事件与“雪糕刺客”相互叠加到一起,导致钟薛高一直挂在热搜榜上,网友们借骂钟薛高宣泄对雪糕卖得越来越贵的不满。
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钟薛高频繁上热搜的一个核心原因,现在经济环境难言乐观,一些年轻人开始捂紧了钱袋子,因消费升级红利而崛起的钟薛高,过去一直在努力塑造高端形象,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如今形势变了因此遭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反感。在不少人眼里,钟薛高是导致一众品牌纷纷推出高价雪糕的“元凶”之一,他们担心在钟薛高的带领下,雪糕会卖得越来越贵,让自己夏天想吃一个平价雪糕都变成了一件难事。
对此,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认为,钟薛高并不是雪糕领域的领导性品牌,去年的营收也只有8亿元,远没有拉高行业价格的能力,也没有带动行业涨价的实力,雪糕行业价格的上涨实际取决于行业自己的规律。虽然网上骂声滔天,但钟薛高的生意却没有受到影响。
一位新消费品牌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本次事件不会影响到钟薛高的销量,该买钟薛高的会一如既往地买。7月6日下午,《财经天下》周刊走访了、便利蜂、罗森、盒马等多家便利店和超市,几乎所有门店的店员均表示,“钟薛高的销量最近没有什么变化,并未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有店员表示,受天气变化影响,最近钟薛高“卖得挺好,今天还有人一次性买了8支钟薛高”。
线上同样如此,在事件发生之前,钟薛高抖音粉丝数只有46.7万,而今粉丝数已经增至48.1万,短短几天涨粉1.4万。天猫旗舰店同样如此,钟薛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