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语冰为什么昆虫在南北极50C
在《庄子·秋水》篇中有句名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不带脏字的怼人绝句,世世代代流传为了经典,演化出井底之蛙、夏虫语冰这两个成语。
夏虫语冰
在我们的常识里,虫子是无法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的。对的,死因是最简单的物理——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当体温低于零度,绝大部分虫子会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胞中的水结冰,冰晶膨胀、撑破细胞,细胞死了,虫子死了。
南北两极的生灵然而,打破常识的事情总是有的。
地球上南北两极是最冷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很艰苦,气温令动物难以生存。然而,包括蚊子在内的许多昆虫都能在冰冻地区繁衍生息。
要么避免被冻成冰,要么能忍受住冰冻
它们是怎么防止自己被冻死呢?
在昆虫的世界里,已经开发出多种多样成功的策略来避免死于寒冷。所有这些策略基本上分为两类:要么避免被冻成冰,要么能忍受住冰冻。
自尽小妙招许多昆虫在冬季最寒冷的时期会经历一个休息阶段,这是一个休眠和发育暂停的时期,称为滞育期。当昆虫是卵或幼虫时,通常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免受寒冷环境的影响。
最后一舞
一些昆虫为了应对寒冷进化出了一种仿佛“自尽小妙招”一般的自救方法——让自己脱水。比如,南极蠓(BelgicaAntarctica),也叫南极摇蚊,它们学会了主动排出自身重要器官几乎所有的水分。
大多数昆虫失去体内20%的水就会死,但南极蠓失去70%的水后仍能存活。通过让自己失水,南极蠓便可以忍受零下20度的冰封环境。体内剩下的水分结冰了也没关系,冰晶在体内形成的位置远离重要器官,无所谓。
-20°C的冷冻期间,它们的新陈代谢停止,类似一具干尸,或是科幻小说中的冷冻封存。如果你给它们加点水,很快就会满"水"复活。
对比一下耐热的极限,昏睡摇蚊(Polypedilumvanderplanki)。生活在非洲的它们,身体水分可以低至4%。在环境湿度为零的状况下,脱水静默17年,昏睡摇蚊幼虫仍在加水后可以复苏。
防冻液许多昆虫会产生化合物,如天然乙醇甘油,能起到防冻作用。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阻止冰晶的形成,使居住在寒冷地区的昆虫体液可以降到远低于零的温度而不会结冰。
橙色灯蛾(PyrrharctiaIsabella)生活在北极地区,它的毛虫可以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下存活,体液温度在-30°C度以内都不会结冰。
Upisceramboides
另一种更极限的抗冻虫子是生活在阿拉斯加的一种甲虫(Upisceramboides),它们的防冻体液可以抗住零下75度。
最近,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北极熊蜂,并首次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上进行了描述。这种熊蜂被命名为Bombusinteracti。它们在蜂类中堪称最不怕冷的,具体抗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Bombusinteracti
写在最后夏虫语冰,研究生命如何在极地寒冷的冬天生存是非常有意义的,不是为了遥不可及的冰河末日,或者有钱人把自己冷冻保存至未来的不着调计划。
对普通大众来说,研究动物的冷冻技巧的意义在于器官移植技术。目前,移植的器官不能冷冻,只能"在线"短短几个小时。
当我们掌握了动物们冷冻器官的技术以后,冰柜里一定会存满心肝脾肺肾,哪儿坏了,换一个就好了。
说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都有着自己眼界的局限性。所以,尽可能地放开心态,严谨地阅读、学习、想象吧。
作者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