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科学家在一英里深的格陵兰冰层下发现植
发表在今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报告称,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在一英里深的格陵兰冰层下发现植物化石。研究表明,在过去一百万年中,现在被冰覆盖的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融化并被绿色的植物所覆盖。这一发现使科学家极为惊奇,发现格陵兰岛下一英里的冰层保存着冷冻的植物化石:树枝和树叶。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格陵兰岛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比以前认知的还要高,并且具有不可逆转的融化风险。这一发现有助于确认一种新的令人费解的认识,那就是格陵兰的冰层在地球历史上最近的温暖时期完全融化了,就像我们现在因人为气候变化而正在引起的局面一样。结果表明,格陵兰岛的大部分或全部在过去一百万年内,甚至在最近几十万年内必须都没有结冰。科学家研究了这些独一无二的来自格陵兰岛的底部的化石植物和沉积物。研究人员说:“冰床通常会粉碎并破坏其路径上的所有东西,但我们发现的是精致的植物结构,它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它们是化石,但看起来像是昨天死的。这是过去的时间胶囊生活在格陵兰,我们在其它任何地方将找不到这样的。”这项新的发现的研究标本来自于一个惊奇的历史故事,研究标本是从一个称为世纪营地(CampCentury)的美国军事基地的地下冰层挖出来的,这是年代在北极圈地的美国冷战军事基地。该营地的真正目的是进行一项称为“冰虫计划”(Iceworm)的超级秘密行动,计划将枚核导弹隐藏在靠近苏联的冰层下。作为掩护,美国陆军将该北极营地在地面上展现为一个“极地科学站”。这项军事计划失败了,但科学团队完成了重要的研究,包括取得了钻探英尺深的冰芯。科学家们专注于冰芯本身,这是当时人们为了解地球冰河世纪的深厚历史而付出的努力的一部分。这些冰芯经历了一段如电影故事情节中的相当奇异的,这些冰芯从年代的陆军冰柜搬运到了美国布法罗大学,再到年代的丹麦哥本哈根的另一个冰柜,在那里保存了数十年之久,直到当将冰芯转移到了现在的科学家的新的冰柜时进行研究并意外的发现。有关这些冰芯离奇的经历故事,感兴趣的可进一步阅读所列出的故事链接:《冰下的秘密》(SecretsUndertheIce)。科学家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这些冰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树枝和树叶,而不仅仅是沙子和岩石。这表明,冰层是在最近的地质历史中消失的,而植被茂盛的景观曾经屹立在那里,即在今天的阿拉斯加深达一英里深的冰层下。过去普遍认为,在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即过去万年的冰期)中,格陵兰岛上的部分冰仍持续存在,甚至在称为“冰间期”的较温暖时期。但是,这些认知大部分是通过间接证据将泥土和岩石冲刷而来的,这些泥土和岩石冲刷了该岛并由近海海洋钻探收集而成。格陵兰岛的冰盖范围和在最后一个冰期间的温暖时期(大约在12万年前结束)之前在那里存在着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已经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人们对此也知之甚少。这项新研究清楚地表明,世纪营地的深冰,距海岸约75英里,距北极仅英里,在过去一百万年中至少融化了一次,并覆盖了植被,包括苔藓和树木。这些岩心底部的沉积物也表明,在最近的地质历史中,冰盖已经消失了一段时间,使研究人员对整个格陵兰冰原的命运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科学家团队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分析技术,五十年前研究人员还没有这些技术,来探测在这些冰芯的沉积物、化石和蜡质的叶子。例如,他们测量了铝和石英中形成的铍和铍的稀有形式同位素的比率,只有当地面暴露并可能受到宇宙射线的撞击时,它们的比率才会发生变化。这些比率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窗口,了解暴露在地表的岩石与被埋在冰层下多长时间。这种分析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时钟,用于测量格陵兰岛过去发生的事情。另一项测试使用了沉积物中冰中发现的稀有形式的氧气,以表明降水的下降高度必须比当前冰盖的高度低得多,“这证明了冰盖的缺乏”。将这些技术与发光研究相结合,可以估算沉积物暴露于光下的时间,对冰中木头的放射性碳定年,以及对冰层和碎屑的排列方式的分析,这使得研究团队很清楚在过去的一百万年中,至少大部分格陵兰岛融化了至少一次,使格陵兰岛上覆盖满了苔藓和地衣,甚至还有云杉和枞树。在年由美国陆军制作的关于“世纪营”的电影中,影片指出,“格陵兰岛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永久地被冰极冻结了”。这项新研究清楚地表明,它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样持久。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格陵兰岛对自然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对地球变暖的失控影响将极大地超过自然率。”论文主要作者之一、佛蒙特大学地质教授、保罗·比尔曼(PaulBierman)表示:“格陵兰岛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它很快就会融化,融化水倒入海洋中的程度足以使纽约、迈阿密、达卡、你还可以列出许多城市,将淹没在水下。”参考:
上一篇文章: 古老的高科技制冰机,即使在沙漠夏季也能保 下一篇文章: 厨房里的健康杀手,请多注意,别让它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