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有冰块吗古人在夏天是怎样保存和使
凌阴、冰鉴、石台、冰厨,公子想体验哪个先?冰镇酒醴、清凉瓜果、冰爽点心、冷藏肉脯,想尝哪个先?冷饮和冰淇淋也有滴。
早在西周的夏天,古人就用冰块解暑,喝上冰镇酒水,吃上清凉美食。"宾客共冰",讲究吧?祭祀不忘给老祖宗冰镇一下,孝顺吧?
古代条件差,不得不动脑子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古人不会傻到等你们发明冰箱。
西周的凌阴井①掌冰政令
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周礼·天官·凌人
周礼记载,早在西周,人们不但知道藏冰、用冰,还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称"冰正";掌管冰事的负责人称"凌人"(周代官名)。
周礼这段话说,周朝时,凌人掌管冰事政令,负责采冰、储冰和出冰。每年夏历十二月开始砍伐冰块,伐冰数量为实际所需的三倍。由末句可推,冰块可能融掉三分之二。
那么,冰块从冬天准备,炎夏才用,古人是怎么存藏冰块的?
②周人怎么储藏冰块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於凌阴。
——诗经.豳风·七月
凿冰咚咚十二月,正月搬进凌阴井。
《豳风·七月》乃诗经名篇,很多人都记得"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末尾一段开头就描写了伐冰的场景,你有没有留意到?
诗中的"凌阴"就是我们俗称的冰窖。先寻一背光阴凉之处,挖一深窖,清理干净,冰窖底部铺一层层稻草或芦苇席等物,专门用来储藏冰块。当然,会挖很多冰窖。
腊月严寒,"冲冲伐冰兮,置之河之干兮"("冲冲"指伐冰之声)。周人伐冰成块,然后运到地窖存放,一层一层叠放铺上来。最上层再铺上一层层厚厚的葛麻织物、稻糠和树叶,以稻草和细土密封地窖,以隔绝外界的温度。如此,夏天就可以享用凉爽的冰块了。
我们小时候的夏天,最美好的风景就是不经意间看见一辆自行车,自行车上放个箱子,箱子里蒙着棉被,棉被里裹着馋人的冰棍,原理和古代地窖一样,只是环境不同。
尽管措施如此严密,但毕竟是利用自然条件储藏,等待夏天来临时,大部分冰块会融化掉。因此,用多少冰块,要提前预算清楚。所以《周礼》说,要储备三倍数量的冰块("三其凌"),因为大约2/3的冰块会融化掉。
可见,冰块来之不易,存之更难,在远古的夏天,可谓寸冰寸金,炎夏出冰必须要有仪式感。于是,一到夏天,周王会举行隆重的"颁冰礼",王室贵族和达官贵人,各自凭地位和身份荣领冰块。小编姓氏的第一位祖宗是武王之孙,小编在此恭喜老祖宗。
冰窖这些冰块主要用来消暑,但最初并非像我们吃冰棍一样,通常是放在房间里,通过冰块融化吸收热量来降低室温。古代有瓷枕,夜晚再加冰块,应该睡得清凉了。
当然,冰块也另有他用,比如冰镇酒水,冷藏瓜果和食物。古代冰箱出现……
战国青铜冰柜"冰鉴"①曾侯乙青铜冰鉴
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
——周礼·天官·凌人
周礼说,春天开始拾掇、检查冰鉴,把各种宫廷膳食美味、琼浆玉液放在冰鉴,以防腐或冰镇。祭祀时冰鉴用来盛放祭品。外饔和内饔掌管王室膳食的官员,借代为膳食。
鉴和尊,都属于古代的容器和礼器一类(盛物、盛酒、祭祀),内空,常见方形。
冰鉴,就是用来放冰块的方鉴,再把酒水、食物和瓜果放进去,便可起到冰镇冷藏和防腐保鲜作用,号称中国古代的冰箱。
不过,这玩意比你家的冰箱讲究得多。
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为一大一小套装结构,大鉴在外,小尊在内。冰鉴以四个神兽为支脚,鉴身和棱角均有美饰,外面看起来就像一个腹深、平底的方口大盆(有盖),沉稳,豪华,有格调。当然,冰鉴内部设有榫和钩,以固定方尊。
这个古代冰箱的原理很简单。尊缶用来装酒醴和食物;方尊和方鉴之间的空间则用来填塞冰块,从而起到冰镇酒水、保鲜食物的作用。
待热天来临,古人只要从冰窖取出冰块,再拿出美酒和美食,分别往冰鉴里一放,不久就可以享受冰爽美酒的乐趣。"宾客共冰",俨然一幕古代夏日冰镇酒水的狂欢……
由于青铜器导温性能好,冰鉴本身兼具冰镇和加温的双重功用,简直是古代夏冬两用的饮食神器。
除了青铜冰鉴,也有木制冰鉴:
外面的方鉴也有木制的(比如柏木),底部有一层保护锡,不担心冰水会影响木鉴。
冰鉴里的尊缶(盛酒食)为青铜器皿,冰块或热水主要作用于尊缶。所以木制冰鉴和青铜冰鉴的冷热功能一样。
好东西不可独享,不可忘祖。冰鉴还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礼器("祭祀共冰鉴")。
②勾践"休于石台,食于冰厨"
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台,食于冰厨。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吴越之地属于长江流域,冬天取冰方便得多,所以夏天避暑明显有优势。
"休息石台,食于冰厨。"这句描述了勾践夏日避暑和饮食的地方。作为越王,排场盛大得多,"石台"起到现代空调的作用,"冰厨"则相当于现代冰箱,堪称夏日"冷宫"。
"冰厨"应该就是更大、更高级的冰鉴,可以冰镇酒水,冷藏美食和瓜果等。
浩大的"凌阴",豪华的"冰鉴",奢侈的"冰厨",只有王室贵族才有机会享受。
普通人连"望冰兴叹"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画冰解暑"。方便取材的古人,夏天也可以抱着"竹夫人"(竹子编织的人状物,编织稀疏,中间空,风一吹呼呼地漏风)。
社会发展,让老百姓等来了清凉半夏。
冰块、冷饮走向民间灌溉农业的发展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盛世大唐,繁华人间,河道水渠众多。西游记里的泾河龙王乃长安城"八河都总管",可见一斑。
人们采冰方便,不再像早期那样跑到荒山野外,民间出现了很多冰窖,夏天也出现了经营冰块的商人。这得益于唐朝商贸的发展。
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唐代·冯贽·云仙杂记
民间有条件存冰块,不代表就一定会存冰块;冰窖常见,不代表夏天有足够的冰块。所以,唐朝冰块的价格还是很贵的。
不过,此时的冰块主要用来解暑。唐朝水井已常见,夏日井水那叫一个冰凉,打来净水,瓜果桃李一浸,一会就清凉可口。
元朝时,蒙古族带来了新花样。蒙古人把牛奶冻成冰块,再抹上果酱和果干一类配料。想必很好吃,可惜当时称为"冻奶",不叫"冰淇淋",也没能像冰棍一样普及。
说冰棍冰棍到。宋朝下来,民间商人已经不再停留在冰块售卖上,我们熟悉的冷饮终于出现了。此时的夏天,冰块和冷饮已不再是皇室贵族之专享,街头小巷的老百姓也可以感受下清凉一夏和冰爽口感。宋画中可窥一斑。
清朝时,设有专门采冰的"都水清吏司",管理更专业,提前对列入取冰计划的河道进行清理,采冰前先割出块状线(冰面如棋盘),冰块质量更好,一冬可采集几次。相比唐朝,清朝几文钱就能买一大块冰。
清朝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大清会典》载,故宫有四处设有官窖18座。
清廷的冰镇小吃琳琅满目,豆沙冰山、冰镇果干、雪花酪、酸梅汤……会享受得很。还有一种叫"酥山"的东西,大清的冰淇淋。
冰镇小结交给乾隆大帝炎炎夏日,乾隆冰碗里盛着菱角、莲子、藕等河鲜。享受着冰镇美食,乾隆逍遥自在,诗兴大发诗,专门赋诗一首。
请欣赏,大清诗神乾隆帝《冰碗》:
浮瓜沉李堆冰盘,晶光杂映琉璃丸。
解衣广厦正盘礴,冷彩直射双眸寒。
雪罗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壶仙。
冰壶仙人浮邱子,朝别瑶宫午至此。
古人点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将作水。
——乾隆帝的《冰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