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种流传数千年的土冰箱,至今还
一条黄河将山西省运城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分隔两岸,可是两地均为黄土地貌几乎一般无二,自古以来当地的地平线下的四合院子一直在流传,晋南人叫做地窨院豫西人称为地坑院的,这种特色的民居形式有两种,一种为完全建在地面下的地坑院,另一种便是借助黄土崖或者沟坡建造的半地坑,带无论形势如何均以窑洞为主,这便有了数千年的窑洞文明的传承,窑洞里的生活自有它独特性,先民们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里边一种流传了数千年至今还在使用的“土冰箱”。
正月里摄影师一行人依旧没有停下拍摄民俗的脚步,中午11点钟过路一个叫前滩的村子,按照往日的行走路线重复,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好几个地坑人家已经荒草丛生,似乎老人们已经没有在里边过年了,正在心情郁闷之时忽然看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小门楼,从里边走出了一位大爷,问过好便向他打听原因,大爷说有几个地窨院子里的老人去年去世了,过年自然是不会有年味的,如果想看窑洞可以去他家,拍拍这老窑洞是怎样旧貌换新颜的。
大爷说他姓赵,今年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他兄弟三人,大哥年近9旬,二哥就是我们要找的一户地坑院子的主人,不过去年80多岁的他病逝了,其实以前我们拍的二哥家的地坑时间不过百年,他现在居住的半地坑院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老院子,时间就连自己的老爷爷都说不清,按照爷爷的说法至少都在多年以上,以前整个院落都是黄土结构,这是当地民居的特点,10年前他花了10多万元用青砖对院子重新进行了加固,所以现在外观就是个新面貌,其实是很有历史的。
赵大爷老两口的孩子现在居住在小镇上的移民新村,都是城市里流行的单元楼式的建筑结构,他介绍说6年前自己不幸患上“脑梗死”,经过抢救医治出院后情况还是不很不理想,走路的姿势很特殊,他按照医生的建议决定进行康复锻炼,便放弃了和孩子住楼房的打算,依然返回了在农村的半地坑院子,老家空气新鲜,巷道人少,生活自由方便,没有车辆安全隐患,是个康复训练的好地方,坚持了1年多的重新“学步”终于又重获“新生”,现在身体状况完全恢复到了病前的健康水准,这个最大的原因就得益于老家这个“半地窨院”的福气。
赵大叔说:“地窨院子和半地窨院子的区别就是地坑的完整度,窑洞建筑形式是一样的,土窑洞的最大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四季恒温,特别是冬天,一个火炉暖和一冬天,几乎不出窑洞都能过完整个冬季,窑洞里的生活设施和储存的生活食品一应俱全,这是先人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方式,至今里边的很多东西还是相当传统,当然也给自己康复创造了好条件。当年出院刚回家的锻炼几乎就不出窑洞,手支撑着炕边在窑洞里慢慢挪动,衣服还不需要穿的很厚不考虑严寒,到了夏季回复的差不多就到了外边,锻炼康复的脚步才延伸到了平整的院子和巷道,及时的窑洞康复训练保证了身体的复原。”
我们看到赵大爷家的窑洞里边装潢一新,墙体全部进行了仿瓷处理,13米深的窑洞感觉很大,和当地其它人家一样,一孔窑洞里边既是客厅又是卧室还是厨房,我们向他询问整个冬季的生活情况,他拉开了窑洞深处一个遮帘布,说道:“我家的窑洞很特殊,里边有个储存食物的‘土冰箱’,冬季储存食物像萝卜白菜红薯一类的东西放在里边一冬天都不坏,甚至有的东西可以放到半年,现在人用电冰箱,古人早就有‘土冰箱’效果一样好,还不花钱不用电环保节能可靠。”顺着大爷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隐藏在后边的一个很小的门洞,这不免让人吃惊,要知道我们在当地拍摄窑洞人家已经十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结构。
小门洞建在窑洞底部的墙体上,大约有1米高左右,宽度在60CM左右,仅能容纳一人通过,透过小门洞我们看到了里边是还是一个小窑洞的模样,赵大爷介绍说里边空间不是很大,就是两头牛卧的地方,之所以有这个设施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它是一物两用也可以叫一举两得,里边这个小窑洞其实就是个暗窑,它平时就是储藏食物的地方,解放前还是防兵患的藏身藏物地,听家里老人家以前小窑门处放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神龛,遇到特殊情况人就逃进里边躲藏,然后拉上神龛隐藏了门洞,这样人身安全和值钱的衣物就得到了保护,小时和小伙伴玩躲猫猫,经常钻进这里。
解放后作为暗室的小土窑就失去了躲藏的功能,其作用就只有‘土冰箱’的储藏功能了,原本窑洞就是四季恒温,建在里边深处的暗窑更加保温,厚厚的黄土层几乎隔断了内外空气大流通,所以冬季里感觉很温暖夏天更觉凉爽,为了及时减排潮湿带来的问题,甚至还在里边往上通了个排气孔。秋季要越冬的食物就藏在里边,能吃到过年的春天。说完大爷拿出里边的蔬菜给我们看。
坐在炕上的这位老人是和赵大爷同村的亲家母,正月里来串门,她告诉我们说:“自己原来也是个地坑院,家里老人去世后就没有人居住了,亲家的这个半地坑保护的相当好,维修加固过2次了,以前一般的家庭窑洞里就没有这个小暗窑,这以前都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设施,暗窑叫做‘土冰箱’一点也不假,它相比前边的窑洞来讲更加保温,基本不受前边做饭炉火的影响,因为与大窑相隔还有一层1米多厚的土层,相通就是一个小窑门,更容易做到四季恒温,冬季有时候自己还要到亲家这边拿点菜的。”
我们在赵大爷家的院子里看到窑洞建在南边的黄土崖上,现在外边包裹的一层青砖是他10年前加固过的,西边是上个世纪建造的砖瓦木料房子,他说这是当年也是为了给孩子娶媳妇才建造的,年轻人不喜欢住窑洞,现在他们走出农村了砖瓦房已经闲置在哪里。窑洞是老年人很喜欢生活的地方,除了经济方便以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窑洞有一份感情在里边,所以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打算一直在这里生活下去。
10年来赵大爷花了将近20万元,经过两次加固装潢了他家的半地窨院子,让原来黄土面貌的窑洞人家旧貌换新颜有了今天的青砖新容颜,他和老伴生活在里才有了窑洞人家传统生活的延续,才让我们看到了前人们生的方式。“土冰箱”说来奇特,它是一个年代的符号和记忆,也是前人们的生活经验总结,一户半地坑院子里看到的社会发展进步和时代变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