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斯那定珠辛苦打拼积攒几千万,放弃
自古以来,康巴汉子都是以倔强著称。
来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巴拉村的斯那定珠就是这样的人,他从小背井离乡,在外辛苦打拼几十年积累了千万财富。人到中年衣食无忧的他,本可以享享清福,可是他偏偏放弃这样安稳的日子,自己掏腰包给家乡修路。
图
斯那定珠
为了修路,他倾家荡产,甚至背了上亿的债务。他的家人不理解,他的乡亲不理解,修路专家也不理解,可是他偏偏不信邪,自己研究设计方案、自己组建施工队,历经8年不懈坚持,终于修通了一条35公里的致富之路。
贫穷的家乡
年,斯那定珠出生在香格里拉大峡谷深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巴拉村。这里有高耸入云的的山峰,有风景秀丽的湖水,还有美丽的大峡谷,巴拉村所在的巴拉格宗大峡谷垂直海拔米,到处是悬崖峭壁,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在峡谷的绝壁上不到一米宽的人马驿道是连接村外的唯一通道。
图
人马驿道
巴拉村由于交通不便,很穷,真的穷。
这里没有电,没有汽车,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峡谷外的人常对孩子说:“要不听话,就给你送到巴拉村去。”
老村支部书记拉绒七林老人说:“村民们不愿意过这与世隔绝的生活,村庄一直走向衰落,走出去是当时巴拉村人的梦想,有办法的人都迁出去了,日子太苦,都逃出了大山,只剩下没本事的,原本60多户的人家走的就剩下14户了。”
斯那定珠是家里的长子,还有5个兄弟姐妹,为了贴补家用,他上到小学4年级就辍学出来干活。有一天他在铁匠铺帮忙,铁匠打得铁花不小心伤到了斯那定珠的左眼,阿爸赶紧带上他去县城看病,斯那定珠回忆道:“人马驿道上,我走在前面,父亲用绳子系在腰间拽着我。走了5天才到县城,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左眼永久地失明了。”
图
斯那定珠小时候取自电影《归来》
斯那定珠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见到宽阔的马路、奔驰的汽车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他被深深的震撼到了,那一晚他根本兴奋的无法入睡。
回家的路依旧那么漫长,斯那定珠看着阿爸的背影想了一路,快到家的时候,他身疲力竭的说:“阿爸,我长大以后想修路。”阿爸一开始没有明白什么意思,他又说一遍,“要让汽车开到我们家乡这里。”
叛逆少年闯出一片天
斯那定珠13岁的时候,决心离开家乡出去闯一闯,阿爸劈头盖脸地骂他,“巴拉村的传统是老大当家,不在家种地和赡养老人是羞耻的。”
他向阿爸说,“村里有人干活比你厉害,但他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我一定要出去!”
阿爸拗(niu)不过他,拿出了家里全部的积蓄35元给他做盘缠,斯那定珠拿着钱背着半袋子平日积攒的水晶石离开了家,开始了20年的闯荡生涯。
他先来到了省会昆明卖水晶,人家嫌他的水晶纯度不高,加上他不会说普通话,一直没赚到钱。眼看盘缠要花光了,为了吃饭,他去当伐木工人,后来他打听广州有钱人多,就拿着仅有的一点积蓄和水晶石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火车。他在广州终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元,他坐火车回家,在背心上缝满了口袋,钱随身携带着,后来他开玩笑的说,“我那时候可真是浑身是钱。”
图
摆地摊
此后他辗转香格里拉、大理、昆明、上海、广州,走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市,他把家乡的药材卖到外地,再把羊毛衫、录音机、磁带和皮鞋卖到云南,从此开始了致富之路,他成了改革开放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他的生意从零售发展到批发代理,又开了香格里拉第一个五金门市部和第一家涮羊肉火锅城,到了年他的资产已达三四千万,成为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要想富先修路
斯那定珠在世人的眼里俨然是一位成功人士,看着他一身西装、戴着墨镜,特别有派头,谁知道他心里其实并不好受,“乡亲们还在山沟里受穷,我一个人富了脸上一点也没有光。”他决心要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做点实事。
年的一天,他在游览昆明西山龙门景区的时候,萌生了回家乡发展旅游业的想法:他想把家乡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开发,一定能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斯那定珠马上回到家乡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要实现儿时的梦想,决定自掏腰包修建从国道入口通往巴拉村的公路。
修路怎么就那么难呢
对于修路一窍不通的斯那定珠来说,修路很难,真的难。
让斯那定珠没有想到的是,修路的事除了妻子无条件支持,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他,甚至还有他的父亲和弟弟。
“你好不容易发家致富,修路所有的钱可能就要打水漂了,又要变成穷光蛋了”弟弟洛桑扎西说。
从小到大的好朋友扎西泽仁听他要修路,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看着悬崖峭壁皱着眉说:“修成是不可能的事情,别修了,就算修了对你也没有什么好处。”
附近的村民一听说要修路,也纷纷七嘴八舌的说:
“这条路不能修啊,要是触犯了山神,我们就要受苦受穷了”
“不能修啊,破坏了风水怎么办”
“路都是政府修的,哪有个人修的,鬼才信他会修路!是要把巴拉格宗卖了吧!”
图
斯那定珠
斯那定珠苦口婆心地对村民说:“这个各个部门批的文件,都盖着政府的红章,我跑了两年啊。我修路是为了大家好,让大家脱贫致富。”
他心想是为大家做好事,但是村民们就是不理解,他特别无助。
后来村民们不闹了,听证会的专家又开始反对。
“在悬崖上修路,比登天还难!”
“不能修,这里不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
斯那定珠说:“我们生活在大峡谷,我们很纯朴,我们很原生态,到现在我们的乡亲们没路可走,没电可用,还在点煤油灯,点蜡烛。医院还得壮劳力背下山,进一回县城要去五天,有人半路就咽气了,就背回来安葬。有的老人甚至一辈子没有出去过,都二十一世纪了,我想让家乡的乡亲们过上本应该有的生活,难道不行吗?”
再难也要修好路
经过长达4年的前期准备,年斯那定珠修建公路的方案经过反复论证终于通过了,但是到了施工阶段的时候,任何施工队到了这里转身就走,有些勘测和设计人员劝他说,这样的地形根本修不了公路。
图
斯那定珠在施工现场
斯那定珠偏偏不信邪,“别人干不了,我自己干”,他亲自组建了一支施工队,随着年9月第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开始,正式开始修路的工程。
他自己带人摸索着勘测地形,设计施工路线,渴了就喝河水,累了就倚着树睡一会儿,两年徒步走了4万公里,他从一个工程的门外汉成为了专业的设计和施工专家。这一期间斯那定珠遇到了无数困难,他也曾多次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是他咬牙坚持下来,每一寸的公路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修普通的路费钱,在悬崖上修路更费钱,真的费钱。
年,斯那定珠三四千万的积蓄消耗殆尽,他没想到花得这么快。停工还是继续修路?他面临艰难的抉择,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修路,他认为修路这件事不能再等了,既然开始了无论多么苦都要坚持下去。
为了筹措资金,他几乎把认识的人借个遍,把县城的银行也借个遍。一家信贷公司,他前后跑了几十次。“香格里拉的银行没有没去过的,有的天天去,人家一看就说:又来了!”为了补上资金缺口,他把经营多年的五金门市和火锅城变卖了,住的房子也抵押了,就剩下一辆破吉普车,车成了他流动的家,衣服和洗漱用具都在车里。
“有一次,斯那定珠找我借元钱,我问做什么,他难为情的说,吃饭的钱没有了。”斯那定珠的好朋友回忆说。
图
斯那定珠修的公路
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4年过去了。这4年斯那定珠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凭着斯那定珠的坚毅和执着,年1月一条崭新的双向道公路终于修好了,这条路全长35公里,有52个发卡弯道,海拔落差米,从巴拉村到香格里拉的时间由原来的4天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
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1月1日对于巴拉村的村民来说是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实现了通路、通电和通电话。
老支部书记拉绒七林说,那天巴拉村的村民们就像是过年一样喜气洋洋,载歌载舞,人们给斯那定珠献上洁白的哈达,这是最崇高的敬意。村里的老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家里的灯开了有关,关了又开,年轻人给住在县里的亲属打电话报告喜讯。这一刻,斯那定珠默默地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年,巴拉格宗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巴拉村的旧址成为了巴拉格宗国家公园的景点之一,原来的14户人家在斯那定珠的安排下,搬到了峡谷的缓坡地带,每个月还能收到景区支付给他们的旧房使用租金。
图
斯那定珠和村民住的楼房
搬入“新村”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有的人家还购置了小轿车,家里还用上了冰柜、烤箱、网络电视,连太阳能也有了,过上了和大山外面平等现代的生活。
村民吾吉七林有三个孩子在昆明上大学,他说:“现在我们富裕了,才供得起!”他家靠租地、维护公路和包景区工程,年收入已达10万元。
荣誉和新目标
斯那定珠的光荣事迹使他多次赢得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
部分奖项:
年-入选“中国好人榜”,并荣登封面人物;
年-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年-受邀参加CCTV董卿主持的《朗读者》;
年-荣获第五届CCTV慈善之夜年度奖。
收获了荣誉的斯那定珠,没有满足眼前的成果,他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要把巴拉格宗打造成集藏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圣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旅游市场。
图
斯那定珠
斯那定珠望着远方深情地说:“一开始我觉得生活在山里的人,可能是运气最不好的人,过着相对原始的生活。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里的风景和人文是最真实的香格里拉,最真实的世外桃源。”
喜欢“刚哥侃历史”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