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六年的女殡葬礼仪师种下满天星辰希望能
天目新闻记者许伊雯倪雁强实习生许文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始终是一个难以正面言说的话题,相关的殡葬从业者也让人避之不及。
不过,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人生大事》,用温暖治愈的故事,传递积极鲜活的生活态度和生死观,打破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对殡葬师的刻板印象,并借助孩子视角,赠予他们一个浪漫的称呼——“种星星的人”。
电影《人生大事》海报
7月2日,天目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杭州临平的浙江安贤园,专访了一名九零后殡葬礼仪师小侯,听她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以及这份职业带来的悲喜和人生感悟。
以下是小侯的自述——
偏见
我叫小侯,90后,是一名生命礼仪师,在“杭州好乐天礼仪服务”已经工作了六年。
我家族中没有人干这行,我是高中时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觉得这个职业很伟大,高考结束后就报考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身边要好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他们没有什么忌讳,请客、结婚都会正常邀请我,感觉现在年轻人的观念比较开放。
但是我父母一开始就不太支持,他们在我读书时就希望我换一个专业,现在也希望我转行。身边劝我改行的声音也很多,大家会有偏见,觉得干我们这行比较晦气。
“90后”生命礼仪师天目新闻记者倪雁强/摄
我不会主动提起,也不会在朋友圈发相关内容,虽然没什么好避讳,但我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与值班医生差不多,会有轮班制,有白班也有夜班,就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
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休息的时候会去逛街,看电影,约朋友一块儿出去玩。我尊重我的职业,不会因为爱情而放弃它。如果对方介意这份工作,那他介意的还会更多。人首先要做自己,再考虑其他。
入行
我第一次接触逝者,是大二在殡仪馆实习。遗体刚从冰柜里拉出来,让我们来化妆,我一开始是有些害怕的。
多亏旁边同学的帮助,她直接把我的手放在遗体上,让我感受逝者的温度。当时感觉好冰,马上把手缩回去了。不过我们是三个人操作,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
这些年,我们遇到很多逝者,有非正常死亡的,也有自然去世的。
如果这个人是在家里面走的,我们到的时候,第一步要确认是否已经死亡。紧接着,我们会请家属打两盆热水,准备干净的毛巾,和同事一起为逝者净身穿衣。
我们的操作是从上到下,先把脸擦洗干净,再上半身,最后下半身,隐私部位用毛巾覆盖。清洗完毕后穿衣,再化妆。最后抬棺材走的时候,脚在前面先抬出去,象征着逝者是走出去的。
我们对逝者的尊重,是对家属最好的安慰。
准备为逝者整理遗容天目新闻记者倪雁强/摄
针对非正常死亡的,比如坠楼的、遇车祸身亡的,这些就需要整容,我没有做过这块,我们大学有专门的遗体修复专业,这是另外一个方向,没有专业能力的根本做不了,只能打打下手。
工作过程中,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我记得有一次,我帮一位去世的老人化妆,仪式结束后,家属来感谢我,觉得我让老人以最安详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让我觉得这个职业非常有意义。
生离死别
刚开始工作时,我主要为逝者整理遗容,现在更多的是主持仪式,怀着可惜和敬畏的心理,送逝者走好最后一程,让家属看了不那么难受。
工作这些年,我见到太多的生死离别。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博士,刚毕业没多久,小孩子刚出生,在上班途中过劳猝死。他的父母包括妻子,在告别仪式上哭得不成人样,几乎昏倒。
人世无常,希望年轻人在拼命赚钱的同时要注意身体,多多考虑家人的感受。
我这个人泪点很低,家属哭的时候,我的眼泪会马上下来。看到有的逝者很年轻,告别的时候,我会比他们的父母还忍不住掉眼泪。
虽然泪点低,但我只要走进灵堂,主持下葬仪式时,我就会控制我的情绪,不会掺杂任何个人感情。
主持下葬仪式天目新闻记者倪雁强/摄
干我们这行多多少少都有点佛系,见过那么多生离死别,觉得人生除死无大事,对待生活还是要看开一点,简简单单地把自己和家庭照顾好,就是人生赢家了。
电影《人生大事》上映后,我能感觉这个行业慢慢地被更多人看见,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影片最后出现的这行字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工作并不沉重,希望大家用平常心看待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员。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死这个人生大事,呱呱落地地来,完完整整地走,我们就是那种下满天星辰的人。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503.html